窗外的灯都熄灭了,喧嚣一整天的城市也渐渐安静下来,微凉的夜风拂过稀稀疏疏的树林,时而传来几声车鸣。我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写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缔造者方志敏的故事短线资金怎么炒股,重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感悟今天一切的来之不易,更加缅怀那些“最早醒来却又最先离去”的革命先烈。
革命先烈,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一
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方志敏故居厅房正中墙上,挂着一副青年时期的方志敏自撰的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苍松翠竹洁梅兰。”他把祖国比母亲,爱祖国的“佳山水”,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我从中感受到方志敏炽热的情感:“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们的‘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建筑在伟大的爱国感情上。”
只有深入了解旧中国的苦难,才能真正读懂方志敏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去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多么来之不易。
那时的中国,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那时的中国,国势衰微、租界林立,饱受欺侮、任人宰割,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凌辱。
在上海,方志敏和几个同学来到“法国公园”。看到公园门口一个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牌子时,他脸上烧得通红,浑身的血都在翻滚:“堂堂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自由行走,多屈辱啊!多耻辱啊!”方志敏举起拳头发誓:“一定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铲除‘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这块耻辱牌,一定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建起人民的新公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志敏把祖国视为自己的母亲,当祖国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血迹斑斑时,他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那个觉醒的年代,方志敏在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并结识了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方志敏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义无反顾地踏进了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历史洪流。
1924年底,根据组织决定,方志敏离沪返赣开展革命活动。在吴淞码头,想到即将“实际地做革命工作”,方志敏感慨万千。伴随着阵阵汽笛,他低沉而又坚定地朗诵:“伟大壮丽的房屋,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血啊,肉啊!”这首诗《血肉》与后来高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可谓异曲同工。
返回南昌后,方志敏创办“文化书社”,出版《青年声》周报,由此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实现了从血气方刚的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信仰者的转变。
1925年初,加入党组织后的方志敏,对党最深沉、最热烈的表达令我泪目:“我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民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一定能实现,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
为了这一真理和信仰,方志敏不惜舍弃一切,包括牺牲自己的“蚁命”,只是希望在国家解放、人民自由之日,在他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作为他对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的精诚寄托。
二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民谣《方志敏为穷人》的音律:“湖塘塌塌岭呦,出了个方志敏哎,一心共产闹革命呀,为的是救穷人哪。”
1926年隆冬,一场大雪让弋阳银装素裹,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在27岁的方志敏领导下,200多个贫苦农民举行“漆工镇暴动”。
参加暴动的农民手执大刀、梭镖、鸟铳,一举捣毁漆工镇警察所,缴获3条枪。其中一条枪因没有退子钩,被裁去半截,只能算是半条枪。这就是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秘密回到家乡,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与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一道,酝酿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寂寂午夜,方志敏与同志们彻夜长谈:“你们都拿上几张红纸,分头去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凡是愿意参加土地革命的,就请他在上面画押。大家同心干,推翻反动政权,救人民于涂炭!”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革命的火种被点燃。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弋阳九区建立了20余个、6000余人的农民革命团,赣东北革命斗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方志敏在弋阳、横峰领导武装起义的概述,醒目地写在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红底展墙上:“九区农民3000余人一举攻占烈桥镇,赶走了劣绅张念诚。暴动队伍攻下吴家墩、余家仓等村坊,整个弋阳九区成了赤色区域。弋阳九区暴动,揭开了弋横起义的序幕。”
剧必须从序幕开始,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弋阳九区暴动之后,方志敏化名汪祖海,赴横峰楼底蓝家村组织农民暴动。年关暴动的命令一下达,各村连夜竖起红旗,农民拿着刀枪、绳索,向地主、豪绅、高利贷者索回借字契约,付之一炬,并没收其财产。
弋横起义的烈火很快燃遍弋横地区,参加暴动的农民超过7万人,一举推翻了乡村国民党政权。武装起义的春雷,响彻沉寂的赣东北。
这条追逐光明的路,历经坎坷。1928年2月,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向弋横暴动区域发动大举进攻。由于敌强我弱,暴动队伍遭受严重损失。
危急关头,方志敏率领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支正规的红军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方志敏在写给中央的汇报中这样写道:“磨盘山的游击战异常艰苦,环境十分恶劣,最困难的时候,连藏身地也难找到。日间不能走路,要在夜间悄悄地走;大路不能行,要找偏僻的小路走;房屋不能住,要躲在树林里、岩石下或水沟里的茅棚去住。”
车子沿着磨盘山的蜿蜒山路前行,转过几道弯后,山的褶皱里出现一座房子。当地的老乡告诉我,当年,方志敏就是在这座房子里,带领党员们面对党旗宣誓,不分散、不埋枪,就在磨盘山和敌人战斗!艰苦的岁月里,方志敏率领红军同敌人殊死血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弋阳靖卫团,根据地扩大至万年、铅山等信江沿岸各县,创造出一个“劳苦大众乐盈盈”的全新天地。
风雨沧桑,多少风险考验,方志敏始终坚忍不拔、奋力向前,“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赣东北正式成立。从此,闽浙赣根据地有了巩固和发展的有力支柱。
三
1954年3月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毛泽东同志登上浙江省莫干山顶,眼神望向赣东北地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我沿葛溪河而上,抵达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所在地——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
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我的思绪穿过悠悠岁月,追寻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闽浙赣根据地实际相结合,创造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经验的史迹,聆听“血染东南半壁红”的铿锵足音。
闽浙赣军区旧址的红十军作战室墙壁上,一处处标注映亮了泛黄的作战地图。方志敏在对敌斗争实践中学习战争、学习军事,指挥红十军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
立时,我的脑海中展现一帧清晰的画面:微弱的煤油灯下,愁云笼罩方志敏心头。原来,“立三路线”时期的中央发来指令,要求红十军“攻打九江,配合其他各路红军,饮马长江,会师武汉,夺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方志敏思虑再三后回复中央,表明红十军兵力少,难以攻克敌人重兵据守的九江重镇。但他的正确意见未被中央采纳。
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方志敏巧妙抵制“左”倾冒险主义。他在回复“中央的决策是对的,但我们行动要一步步地来”的同时,叮嘱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军事行动要相机行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运动战中伺机消灭敌人。于是,红十军采取牵牛鼻子策略,长驱赣北,连克乐平、鄱阳,取得九江外围战的胜利——江桥大捷,震惊敌人。
凝视这张股票,方志敏的话仿佛在耳畔回响:“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
生命无法不朽,但可以创造不朽。
方志敏将滚烫炽热之心投入到根据地建设中。他在苏区创办了第一家具有国营、合作经济和私人资本多元性质的经济体“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后发展为“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在苏区首创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的贸易路线,使多种经济成分“火火”的、增收渠道“多多”的,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还给予中央苏区经费支持。
翻开《赣东北苏区创立的历史》,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惊涛骇浪,方志敏都从容应对,艰难求索,负重前行。根据地全盛时期发展成拥有近50个县、100多万人的“红色海洋”。
四
70多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献身精神。”
“党有指示,虽死不辞。”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新组建的红十军会合(1933年1月,红十军调入中央苏区支援第四次反“围剿”),合编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以“之决心意志,率领北上抗日”。
这一路格外艰难。伫立在葛源镇时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的旧居前,我想起他在《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中的回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经皖南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损失严重。方志敏同志和我商定,部队立即撤返赣东北根据地。在浴血奋战中,方志敏和我等人率领先头部队1000人,突出重围,到达安全地带。”
然而,在整休时方志敏发现,主力部队没有突出重围。身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毅然决定:由粟裕率先头部队立即前进,自己重返包围圈接应主力部队。1935年1月17日清晨,重蹈火海后的方志敏,指挥红军官兵开始突围。
当红十军团进至德兴县(今江西省德兴市)港头村时,被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红军指战员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1935年1月29日,在怀玉山地区,方志敏不幸被捕。
穿越时光隧道,我恍惚回到89年前方志敏被捕时的情景——
两个国民党士兵,满肚子热望在方志敏身上搜出大洋或者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谁知,从方志敏袄领摸到袜底,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他们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国民党士兵坚决不信“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可事实让他们失望了。正如方志敏所说:“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五
从被俘的那一刻开始,方志敏就抱定“愿意牺牲一切”的决心。面对威逼利诱,方志敏展示了铮铮铁骨,即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依然为理想放歌。一生只为一事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当国民党反动当局在上饶公共体育场举行“上饶各界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时,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在台上昂首挺立、正气浩然,观者无不暗暗惊叹、敬佩。
几天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南昌同样举行“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目睹现场的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报道:“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被用装甲车运到现场。他在大批士兵押解下露面。没有一人欢呼,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是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毫无畏惧神色的人的尊敬和同情。他被匆匆带走,因为人群的这种沉默使当局感到十分可怕。”
“一个革命者,牺牲生命,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在生命的最后6个多月,方志敏夜以继日,奋笔疾书,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成血铸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16篇约13万字的文稿。
在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我凝视这一页页发黄纸片上铿锵有力的笔迹,耳际响起了方志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1940年,远在重庆的叶剑英看到辗转而至的方志敏文稿,感慨万千,写下诗句“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赞誉方志敏为当代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英勇就义。这位被毛泽东称赞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用36岁的青春祭奠了心中的宏伟事业。
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当年方志敏筹建的葛源列宁公园里,他亲手种下、象征革命必定胜利的梭柁树今已亭亭如盖。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对他说:您在敌人大牢里用心血和生命描绘的“可爱的中国”,已经“活跃跃”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中华民族也已经“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
盛世如斯,不仅如您所愿,更超您所愿!
信息来源:中国国防报短线资金怎么炒股
漆工镇国民党红十军团方志敏红十军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配资实盘_股票炒股配资查询_联华证券实盘观点